民数记 2:10-34, 民数记 3:1-51 CCB

民数记 2:10-34

南边是吕便营区及其旗号。吕便人的首领是示丢珥的儿子以利苏率领四万六千五百人。 吕便支派旁边安营的是西缅支派,首领是苏利沙代的儿子示路蔑率领五万九千三百人。 然后是迦得支派,首领是丢珥的儿子以利雅萨率领四万五千六百五十人。 吕便营区共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人,他们是第二队。 随后是会幕和利未人的营区,在其他各营中间。他们各就各位,各归本旗,照安营时的次序出发。

西边是以法莲营区及其旗号。以法莲人的首领是亚米忽的儿子以利沙玛率领四万零五百人。 以法莲支派旁边是玛拿西支派,首领是比大苏的儿子迦玛列率领三万二千二百人。 然后是便雅悯支派,首领是基多尼的儿子亚比但率领三万五千四百人。 以法莲营区共十万八千一百人,他们是第三队。

北边是营区及其旗号。人的首领是亚米沙代的儿子亚希以谢率领六万二千七百人。 支派旁边安营的是亚设支派,首领是俄兰的儿子帕结率领四万一千五百人。 然后是拿弗他利支派,首领是以南的儿子亚希拉率领五万三千四百人。 营区共有十五万七千六百人,他们是后队。

以上照宗族和队伍统计的以色列人共六十万三千五百五十名。 照耶和华对摩西的吩咐,利未人没被统计在其中。

于是,以色列人照耶和华对摩西的吩咐,各按自己的旗号安营,各按自己的宗族启行。

Read More of 民数记 2

民数记 3:1-51

利未人的职分

以下是耶和华在西奈山与摩西说话期间亚伦摩西的后代。

亚伦的长子是拿答,其他儿子还有亚比户以利亚撒以他玛亚伦的儿子都是受膏的祭司,从摩西那里承受圣职做祭司。 拿答亚比户西奈旷野用凡火向耶和华献祭,因而被击杀。他们没有后裔,因此只剩下以利亚撒以他玛在父亲亚伦身边担任祭司。

耶和华对摩西说: “你去叫利未支派来协助亚伦祭司。 他们要为亚伦和全体会众在会幕司职,办理圣幕的事务, 也要负责看守会幕里面的器具,为以色列人办理圣幕的事务。 你要把利未人交给亚伦父子们,因为他们是从以色列人中选出来协助亚伦的。 你要指派亚伦父子们尽祭司的职分,其他人若走近圣幕,必被处死。” 耶和华又对摩西说: “我从以色列人中拣选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所有的长子。利未人要属于我, 因为所有头生的都属于我。我杀死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头生的牲畜那天,已把以色列人所有的长子和头生的牲畜都分别出来,使之圣洁,归给我,我是耶和华。”

耶和华在西奈旷野对摩西说: “你要按利未人的宗族和家系统计他们的人口,登记所有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男性。” 于是,摩西照耶和华的吩咐统计利未人。 利未的儿子是革顺哥辖米拉利革顺的儿子依次是立尼示每哥辖的儿子依次是暗兰以斯哈希伯仑乌薛米拉利的儿子依次是抹利姆示。他们按家系都属于利未人的宗族。

革顺宗族有立尼示每两个家族, 其中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男性共七千五百人。 革顺宗族的人要在圣幕的后面,即西面安营, 拉伊勒的儿子以利雅萨做首领。 他们负责看守会幕,即圣幕、圣幕的罩棚、顶盖和门帘、 围绕圣幕和祭坛的院子的帷幔、门帘、绳索及一切相关的物品。

哥辖宗族有暗兰家族、以斯哈家族、希伯仑家族和乌薛家族, 其中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男性共有八千六百人,他们负责看守圣所。 哥辖宗族的人要在圣幕南面安营, 乌薛的儿子以利撒反做首领。 他们负责照管约柜、桌子、灯台、两座坛、圣所里面的器具、幔子等一切物品。 亚伦祭司的儿子以利亚撒利未人的最高首领,负责监督在圣所工作的人。

米拉利宗族有抹利姆示两个家族, 其中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男性共六千二百人, 亚比亥的儿子苏列做首领。他们要在圣幕的北面安营, 负责照管圣幕的木板、横闩、柱子、带凹槽的底座和圣幕的一切器具, 以及院子四周的柱子、带凹槽的底座、橛子和绳索。

摩西亚伦亚伦的儿子们要在圣幕东面、朝日出的方向安营,为以色列人在圣所司职。凡擅自走近圣所的人,都要被处死。 摩西亚伦照耶和华的吩咐,按宗族统计利未人,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男性共两万二千人。

利未人代替长子的地位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要统计以色列人中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长子,登记他们的姓名。 我是耶和华,你要把利未人归给我,代替以色列人所有的长子,也要把利未人的牲畜献给我,代替以色列人所有头生的牲畜。” 摩西就照耶和华的吩咐统计了以色列人的长子, 年龄在一个月以上的共两万二千二百七十三人。 耶和华又对摩西说: “你要用利未人代替以色列人所有的长子,用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人所有头生的牲畜。利未人是属于我的,我是耶和华。 以色列人所有长子的人数比利未人总数多二百七十三人,这些多出来的人需要被赎回, 每人折合五十五克银子,要以圣所的秤为准,即一舍客勒3:47 一舍客勒约合十一克。是二十季拉。 要把赎银交给亚伦父子们。” 摩西就收取了那二百七十三人的赎银, 以圣所的秤计算,共十五公斤银子, 照耶和华的吩咐,将赎银交给亚伦父子们。

Read More of 民数记 3